“濃妝細描/百花園里竟妖嬈/千金散盡胭脂井/只為,博得夫人一笑”,這是我探訪粉妝巷時作的一首小詩。
揚州古城有舊城、新城之分。以小秦淮河為界,河西至騷狗山為舊城,史稱宋大城。河東至古運河為新城,為抵御倭寇而筑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揚州知府吳桂芳筑新城之前,揚州舊城北依蜀岡,西鄰騷狗山,南瀕古運河,城市依山傍水,地理位置獨特。特別是瀕臨古運河的城南區(qū)域,交通便利,商貿發(fā)達,環(huán)境宜居,是大戶人家的扎堆之地。商賈、官宦、文化名人,他們就像一顆顆發(fā)光的星星,灑落在每一條老街古巷,時而閃閃爍爍,時而熠熠生輝,為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或催人奮進,或溫馨動人的城南故事。粉妝巷,因明朝開國大將軍常遇春的女眷居住于此,香艷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揚州人。
粉妝巷位于揚州城區(qū)甘泉路中段南側,北接甘泉路,南連下鋪街,長400余米,是一條與常府巷平行的南北向巷道。說到粉妝巷,就不得不提明朝開國元帥常遇春。常將軍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南征北戰(zhàn),戰(zhàn)功赫赫,朱元璋賜他揚州房產(chǎn),元帥府所在街巷為常府巷,女眷們住附近榆柳巷,后因女眷們梳妝的胭粉味熏香了一條街,人們便把這條巷子稱為粉妝巷,榆柳巷的巷名便漸漸被人淡忘。
常遇春雖是一名武將,但對待家里的女眷卻是溫柔倍至,體貼有加,被人們戲稱為“愛武裝更愛紅妝”。他的夫人是明軍大將藍玉的姐姐,夫妻二人雖說離多聚少,但感情深厚,十分恩愛。常將軍連年征戰(zhàn),每到一處,都會為夫人尋覓美容養(yǎng)顏的偏方秘訣。一段真情,雖逢亂世,恰也巧遇花期,唯美了一條粉妝巷。常府巷與粉妝巷的溫情互動,被人們合稱為“情侶巷”,而常府巷與粉妝巷之間演繹出的閨房風雅故事,也贏得了揚州人的贊譽和懷念。常將軍的家國情懷,從此在巷陌坊間世代傳頌。
這是一條曾充滿胭脂香氣的小巷,大戶人家的墻角窗沿仍開著一朵朵溫婉的花。光陰流水,花開花落,一件件風塵趣事,妖嬈與繁華,深深纏綿在粉妝巷的歲月深處。位于粉妝巷27號的清代繡樓,相傳為甘泉縣衙縣長的女兒所居,目前雖已成為一幢無人居住的危樓,但從它的規(guī)制看,當年應是一幢很有氣派的閨閣。佇立在回廊環(huán)繞的全木質建筑繡樓前,我們能想象出這位縣長家的千金小姐,定是一位端莊大方才華出眾的絕代佳人。受環(huán)境的熏陶和文化的滋養(yǎng),大凡揚州書香人家的小姐,她們的身上都潛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優(yōu)雅,也唯有如此品位的女孩,才配居住如此品位的繡樓。
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粉妝巷,在歷史不同時期都曾有過不同的韻味,發(fā)生過許多或香艷或勵志的故事,出現(xiàn)過許多不同凡響的人和事。清代“三風太守”吳綺,就是出生、居住于粉妝巷里的一位傳奇人物。
吳綺(1619-1694),字園次,揚州人。清康熙五年(1666)至康熙八年任湖州太守。吳綺在湖州任太守期間,因推行“多風力——勇作為敢擔當、尚風節(jié)——秉風骨持節(jié)操、饒風雅——復勝跡興文化”,受到當?shù)匕傩論碜o,百姓稱之為“三風太守”。他還把揚州文化帶到湖州,努力倡導清明修禊,人數(shù)多達“萬目聚觀”的程度。
吳綺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詞人,他的詞多描寫風月艷情,筆調秀媚。一闋“思時候,憶時候,時與春相湊。把酒祝東風,種出雙紅豆”被廣為傳誦,故有“紅豆詞人”稱號。相傳梁溪(今無錫一帶)有一位女子,見而悅之,將“把酒祝東風,種出雙紅豆”這兩句寫滿家中四壁,日夕歌詠,“紅豆詞人”因此得名。吳綺終因“浪漫清高”失官回揚州,在朋友的資助下于粉南巷購得一廢圃為居所,并自書“種子林”題門額。從此,“三風太守”“紅豆詞人”“種子林”成了古巷有趣的典故。
歲月荏苒,時光傾城,云煙輕卷,紅塵風暖。漫步于文化情感豐厚的粉妝巷,猶如穿越時空,漫步星云。這條看似貌不驚人的古巷,總有那么多名流的面孔在小巷深處與你不期而遇。著名小說家王鐘麒、揚州名點千層油糕首創(chuàng)者高乃超……他們都來自粉妝巷,來自粉妝巷的歷史深處。粉妝巷也因為和眾多名流的不解之緣,奠定了在揚州老街古巷中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。
作者簡介:
草根詩人,愛好寫作。潛心研究揚州歷史文化二十載,對揚州小巷情有獨鐘。寫有揚州小巷詩300余首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奧普電力設備廠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 版權歸本單位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5
蘇ICP備10068214號-1 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605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